【電力】光伏業回暖 技術創新打破成本僵局
隨著國家對新能源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國在光伏發電上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在全球經濟環境不佳的背景下,我國光伏產業逆勢增長,今年前三季度裝機量同比新增161%。可以肯定的是,我國光伏產業已經回暖。
此外,國家能源局2015年光伏建設規模為17.8GW,加上領跑者計劃指標和能源局關于調增部分地區2015年光伏電站建設規模的通知,今年總裝機容量預計在20GW以上。如果按照國家相關部門新增光伏裝機量的安排,在四季度,我國光伏產業可能會出現跳躍式增長。屆時,中國將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光伏應用大國。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受環境影響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光伏發電被視為不穩定電源。近年來,在我國光伏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棄光率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今后,如何解決棄光率以及光伏制造業如何發展,將成為我國光伏產業可否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逆勢增長
數年前,我國光伏產業大量集中到光伏組件制造業,這讓我國光伏產業在遭遇國外雙反調查時,幾乎遭遇滅頂之災。隨著光伏行業的回暖,加上國內市場的擴大,我國光伏行業正在逐步走出行業低谷。
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9月底,全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795萬千瓦,其中,光伏電站3170萬千瓦,分布式光伏625萬千瓦。1-9月全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990萬千瓦,同比增長161%。其中,新增光伏電站裝機容量832萬千瓦,新增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158萬千瓦。
與此同時,光伏制造業同步發展。相關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光伏制造業總產值超過2000億元,硅片、電池片、組件等主要光伏產品出口額達到100億美元。其中,多晶硅產量約為10.5萬噸,同比增長20%;硅片產量約為68億片,電池片產量約為28GW,均同比增長10%以上;組件產量約為31GW,同比增長26.4%。光伏企業盈利情況明顯好轉,前10家組件企業毛利率超過15%,多數企業扭虧為盈。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預計,今年新增光伏裝機量約1500萬千瓦,累計總量將達到4300萬千瓦,將超過德國成為全球光伏應用第一大國。未來2020年則將可能突破1億千瓦、2030年突破4億千瓦,標志著我國走向規模化應用時代。
同時,在10月13日舉行的中國光伏大會暨展覽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處長董秀芬表示,“十三五”光伏產業裝機目標大致是1.5億千瓦左右,即每年新增2000萬千瓦,而光伏發電的大規模外送更加依賴于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隨著光伏組件成本的下降,光伏發電成本的大幅下滑,實現光伏平價上網只是時間問題,隨著平價上網的實現,國內光伏市場會被完全地打開。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國光伏項目建設分布似乎并不合理,許多適合光伏產業發展的地區棄光率同時也較高。此外,技術、融資以及分布式光伏發展遇到的困難依舊困擾著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
難題待解
根據國家能源局的統計,2015年1-6月全國累計光伏發電量190億千瓦時,棄光電量約18億千瓦時,主要發生在甘肅和新疆地區,其中,甘肅省棄光電量11.4億千瓦時,棄光率28%;新疆棄光電量5.41億千瓦時,棄光率19%。
從全國整體來看,我國棄光率問題依舊沒有得到改善,新疆、甘肅等地區反而有增長態勢。在當地電力消費能力沒有提高的前提下,光伏發電企業不但要面對同行業競爭,更要費勁心思與火電等傳統能源爭奪市場。
放棄清潔能源而使用污染更為嚴重的火電,這從國家發展清潔能源戰略的角度來看是無法理解的。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棄光率較高主要是因為當地電力消納能力較弱,電網建設緩慢以及外送輸電通道容量有限等原因造成的。
國家能源局此前曾發文要求,能源主管部門要及時與電網企業進行銜接,落實配套電網建設相關事項;電網企業應及時制定配套電網建設方案,協調推進配套電網建設和改造,做好光伏發電項目的電網接入和并網運行服務等工作。
但是目前的情況是,在許多適合建大型光伏發電站的地區,其工業并不發達,當地電力消納能力已經接近飽和。而在加大力度建設光伏發電站的同時,電網等配套設施卻沒有同步跟上,電網輸送能力限制了光伏發電的并網,棄光率高也就在所難免了。
卓創資訊光伏分析師孟鵬告訴記者,“造成棄光率的原因很多,而最主要的就是火電的成本比光伏發電更低,光伏發電要達到‘平價上網’才能有優勢。”
電發出來卻沒法上網,無法上網則意味著沒有收益,那對企業而言就是得不償失。孟鵬表示,想要達到平價上網,最主要的就是依靠電站建設成本降低,補貼的及時到位也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蕭函表示,目前我國部分企業已經掌握多晶硅材料的生產工藝;光伏電池生產設備國有化能力提高;光伏制造業技術有一定提升,光伏發電系統投資成本下降。在技術創新上,我國在智能光伏方面已經取得初步成果,而且我國可以使光伏晶硅電池向20%以上轉化,甚至達到22%。
遺憾的是,作為深度依賴補貼的行業卻依舊面臨補貼不到位的困境。數據顯示,補貼缺口在今年進一步擴大。目前中國限電接近200億千瓦時,補貼拖欠近200億元。兩個“200億”已經成為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最大問題。而這200億中,僅15家光伏電站營運商的光伏補貼拖欠額度已超過100億元。補貼不到位,必然加大企業的生存壓力。
而就在上個月底,一份由國家發改委下發的《關于完善陸上風電、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政策的通知》宣布將會逐年下調光伏發電的標桿電價。孟鵬表示,在補貼進展緩慢的同時下調電價短期內對電站收益會產生不利影響,也會在一定程度內挫傷企業建設光伏發電站的積極性。但是從長遠看,逐步取消補貼實現“平價上網”依舊是大勢所趨。
孟鵬告訴記者,光伏企業應該加大對光伏組件的技術投入,進一步降低光伏電站的建設成本,從而應對電價下調可能對企業造成的沖擊。而國家應該加快落實補貼到位,避免光伏企業在面對現金流趨緊的同時還要增加墊付補貼的財務成本。
技術創新帶來的變革
隨著中國光伏產業的飛速發展,中國光伏產業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而技術創新與互聯網的融入給我國光伏企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由于光伏發電站項目投資較大,且目前來看收益并不穩定,光伏企業想要通過銀行獲得資金相當困難。孟鵬告訴記者,國有企業在資金獲取上還好一點,但民營光伏企業想要獲得資金只能通過民間借貸,而民間借貸利息偏高,這反而加重了企業的運營成本,而互聯網的融入以及眾籌的逐漸被認可給了光伏企業全新的融資渠道。
光伏行業要想可持續發展,對項目質量的管控和對項目盈利水平的正確評估正日益受到重視,并日漸成為一種趨勢。為迎合這一趨勢,越來越多的光伏企業相中了“互聯網+”。能源互聯網也正以驚人的速度滲入光伏發電產業。
一家從事大數據分析的企業相關人員告訴記者,利用大數據的分析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光伏發電站的轉換率,減少人工看護的成本投入,而更為主要的是可以與相關產業鏈進行有效地結合,從而提高光伏企業的收益。
具體而言最為重要的有兩點,一是通過實時監測和運營優化,將工業互聯網引入光伏發電企業,最大程度提高光伏電站的發電量,確保其高效長期運行;二是通過大數據‘搬運’和整理,實現風險可視化,為金融機構等投資者提供數據依據,增強其風險防控能力,降低金融風險。
此外,互聯網的融入也給分布式光伏帶來了發展契機。作為光伏強國普遍采用的一種方式,分布式光伏在我國發展受到了諸多限制。屋頂歸屬權、建設資金以及如何管理等問題都困擾著我國分布式光伏的發展。而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明確,分布式光伏作為能源互聯網的入口及核心基礎資產,將成為建設能源互聯網的重中之重。
蕭函告訴記者,互聯網與光伏企業的深度融合將長期影響我國光伏企業向有利的方向發展。互聯網將與光伏產業在智慧光伏電站、能源互聯網、互聯網金融等領域廣泛開展合作,共同推進云服務業務及相關領域的發展。未來國家政策將繼續向光伏產業傾斜,同時光伏產業將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和價值創造,加快與“互聯網+”的融合,提高轉換效率降低系統成本。